廣東:加強高端通用儀器設備、專用計量儀器儀表研制、應用和推廣
發布時間:
2022-07-25
分類:
7 月 21 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實施意見》)。時間為 2022 年 7 月 21 日至 8 月 25 日止。 《實施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廣東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計量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建立國內一流的計量裝置,攻克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建設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推動建設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培養造就一批知名計量專家。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建立一批發揮重要作用的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儀器儀表企業,打造一批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計量技術機構。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構建適應發展需要的法規制度體系,建立運轉有效的新型計量監管模式,計量數字化、智能化監管水平不斷提升,計量協同發展機制不斷完善。 展望到 2035 年,建成以量子計量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和國際化發展潮流的廣東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水平顯著提升。 在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一)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測量技術研究。
開展計量作用機理和政策研究,加強計量學基礎理論和前沿測量技術的原始創新。積極參與國家“量子度量衡”計劃,將國際單位制量子復現、量子傳感、量子精密測量及嵌入式、芯片級、小型化計量標準等量子計量重點研究方向納入廣東省十年“卓粵”計劃及其后續計劃,突破一批關鍵量子計量技術。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展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的前瞻性研究,突破一批急需的精密測量技術。 (二)開展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關鍵共性計量測試技術研究。
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常態化設立“計量科技研究及應用”重點專項,支持開展綜合參量準確測量、在線計量、遠程計量、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業物聯、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計量等新型量值傳遞溯源相關技術研究;開展計量軟件功能安全測評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傳感技術研究,攻克高端計量測試儀器設備核心關鍵部件和技術;開展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標準參考數據庫的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究和應用。 (三)開展計量數字化轉型研究。
積極參與數字國際單位制建設,推廣使用數字校準證書。建設廣東省計量數據中心,加強計量數據匯聚、分析和利用,推動跨行業、跨領域計量數據融合、共享與應用。在生命健康、裝備制造、食品安全、環境監測、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等領域及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計量數據歸集應用,推動計量數據創新,積極申報建設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推動計量數據標準規范制修訂,促進計量數據安全有序流動。 (四)不斷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
依托省內高校和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華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等科研機構,建設國家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依托省內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基地。支持區域內優勢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建設計量科技企業孵化器,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出臺支持計量技術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及在職創辦企業的政策文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熱情。 在服務重點領域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一)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
實施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我省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計量標準。在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行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聯盟。積極參與國家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和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充分發揮計量對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依托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深圳分中心,研究建立廣東省工業計量基礎數據庫,加強工業制造領域計量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 (二)服務高端儀器發展和精密制造。
加強計量基標準關鍵核心設備、高端通用儀器設備、專用計量儀器儀表和傳感器的研制、應用和推廣。制定并實施國產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扶持政策,推進關鍵計量設備自主可控。建設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智能光電傳感),推動相關傳感器的研制和應用。實施儀器儀表質量提升工程,強化計量在儀器設備研發、設計、試驗、生產和使用中的基礎保障作用。積極參與儀器儀表計量測試評價制度的建設和應用推廣。重點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建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集聚區,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 (三)服務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發展。
推動省內計量技術機構聯合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加強人工智能計量基礎理論、評估方法和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開發用于評測人工智能系統性能的參考數據集,形成通用人工智能計量體系框架、接口與方法、標準與規范。支持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手段提升傳統計量校準能力。重點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整機性能的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提供全方位計量技術服務。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支持產業計量云建設,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服務智慧工廠建設。 (四)服務數字廣東建設。
圍繞服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強時間頻率標準、分布式可靠時間同步系統等數字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可信精準時間戳等數字計量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物聯網、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數字計量和溯源關鍵技術。以量值為核心,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能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加強數字政府感知終端計量量值溯源,保障政府監管和公共服務涉及的感知終端量值準確可靠。 (五)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依托省內農業科研院校和技術推廣單位,授權建立農業行業計量站,加強農業農村領域計量量傳、科研工作。加強農業相關計量標準建設,為數字農業建設、農產品穩產保供、精細農業發展等提供計量技術支撐。開展“計量技術服務下鄉”活動,圍繞農業生產、農資購銷、農產品收購、農業電商等環節提供全方位計量服務。強化鄉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支持農業領域快速檢測試劑研制,研究出臺產地及產品重金屬污染、農獸藥殘留檢測等方面標準物質扶持政策,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強化經費支撐,結合實際為種業領域企事業單位提供免費檢定校準服務,支撐種業振興。 (六)提升國土空間計量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海洋領域計量保證與監督體系,開展海上衛星導航設備、海洋裝備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海洋立體觀測、生態預警、深海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監測等領域計量保障能力,服務海洋強省建設。建立華南區域氣象計量實驗室比對中心,提升氣象計量能力,支撐南海海洋氣象觀測項目建設。加強測繪計量標準的建設和維護,服務測繪行業質量提升。在北斗導航及定位等領域培育建設計量數據應用基地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設備計量器具量傳溯源技術研究,制定計量技術規范,逐步實現全面量值溯源。
文章來源:儀表網 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新聞